top of page

我在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日子 – 戲劇天才學生雲集的一年

錢德順博士/五旬節林漢光中學戲劇教師

 

1998-99學年,學校共演出了近十齣戲劇,先是性教育戲劇比賽中奪冠的《校園男女》。香港學校戲劇節有三齣作品,分別為廣東話組的《我歌華夏情濃》,此劇也參與了沙田戲劇滙演;英語組的《Karen’s Doubt》,此劇是《校園男女》的英語版;普通話組的《我們買口紅去》。此三劇在香港學校戲劇節中,成績驕人,奪全香港最佳表現中學的獎項 - 李越挺杯。


在年終試後,學生會於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辦了戲劇晚會,學生會四社分別演出短劇。信社的《劇場信念背後》,望社的《凝望校園多浪漫》,愛社的《我愛昔日情濃》和恩社的《千里恩緣兜錯圈》,此劇的故事框架來自法國莫里哀的《戇病夫妙計試真情》。


那些年戲劇學會學生領袖雲集

那年,是具戲劇藝術潛質的學生特別多的一年,學生以中六為骨幹。那些中六學生,多在中四時已參與戲劇活動,到中六時對戲劇已相當認真。中六學生思想和行事都較為成熟,是學校帶領活動重要的一群,尤其是戲劇藝術活動。中四時,學生參與戲劇,得到初步的鍛鍊,到中六時便可發揮出來。


中六的黃翠如擔任該年戲劇學會的主席,與中六的李卓杰共同領導粵語組;中六馬茵婷領導英語組;中六黎玉清領導普通話組。此四名學生對戲劇特別熱愛,他們早在中四時便主動參與香港學校戲劇節。記得兩年前某一天的小息,當天是學校戲劇節報名限期的最後一天,我懷著「暗爽」之情向校長報告沒有學生參與之際,教員室外竟來了一個中四級的黃翠如叩門,她說代表一群中四學生來報名參與戲劇節。我忙告誡她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的道理,叫她和那一群人三思,但她堅持,我便只好報名。


學校的戲劇得了四名中六學生為骨幹,他們又以熱誠和友情,帶動了不少其他的中六學生參與,當中有學生會的、四社的、領袖生的、團契的……中六學生既是學生領袖,其他各級都唯他們馬首是瞻,加入了學校戲劇的洪流中。其時,戲劇學會便有逾八十名學員,學生會又籌辦社際戲劇比賽,學年終假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行戲劇晚會,在學生會和那個龐大的戲劇學會推動下,1400座位座無虛設。


為應付香港學校戲劇節,師生經常很晚才離校,再一起吃宵夜。用了那麼多時間,主要是優化劇本和演出。戲劇節須安排一個三十分鐘的演出,時間很短,在這短短的時間裏,如何能把故事說得好,人物描寫要鮮明,實在不容易。當年的學校戲劇節,是一個極高水平的比賽,學校要在初賽中,擊敗十多間學校脫穎而出,已十分困難。決賽中又遇上十多間學校,但全都是初賽中的冠軍,故在決賽中爭冠軍,其實是爭奪冠中之冠,談何容易。


黃翠如任戲劇學會主席

能奪全港之冠,學生領袖很重要,當中又以全校戲劇的領軍人物 —「戲劇學會主席」最為重要。主席黃翠如是一個對戲劇很認真的人,其認真程度令導師稍感吃力。她對演技要求細緻,記得一次排練後,與副主席兼男主角李卓杰吃宵夜,在大家期望閒話家常時,黃翠如仍不斷思考、抓著我不放,問我:「阿Sir,這句台詞應如何處理?我不明白你的要求……」李卓杰便說:「算吧,『不明白』並不是一定能『明白』的,那是資質的問題。」黃翠如瞪了李卓杰一眼,笑了一笑,便繼續要大家回到她的話題上,要求我仔細分析不同身體語言帶給觀眾的感覺。


黃翠如對服裝、佈景、道具也一絲不苟。在香港買不到,便率領師生浩浩蕩蕩到深圳購買。一次,我在家吃晚飯時,她忽然致電給我,說她與副主席黎玉清在旺角,找到一件很合用的連身裙,叫我馬上到旺角看,認真程度令人折服。她當年獲香港學校戲劇節獎學金並被挑選到英國倫敦Mountview進行暑期進修課程,全港中學生中只有四人當選,她是其中一位。後來她在浸大傳理系畢業,然後加入有線電視,再轉到無線電視工作。


黎玉清任戲劇學會主席

戲劇學會的副主席黎玉清,很有個性,中四時由普通話科主任符玲群老師介紹她加入戲劇學會,中六時擔任學會副主席。符玲群老師介紹了數位極具潛質的女生加入戲劇學會,這些女生單以說話便能感動聽眾,這實在很了不起。當年接觸了中四的黎玉清,她的聲音悅耳動聽,吐字咬詞非常清晰,情感非常豐富。在台上可謂先聲奪人,故他曾多次在校內校外拿下不少演員獎項。


黎玉清說要寫一個破碎家庭的劇,靈感取自白先勇的《我們買菊花去》,原故事描寫弟弟哄他的姊姊入精神病院,黎玉清則寫了《我們買口紅去》,故事講述媽媽因失婚而精神錯亂,女兒則以「買口紅」來哄媽媽入精神病院。中學畢業後,她入了演藝學院,現時藝術水平相當了得。她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,在自己教會內推動宗教戲劇,亦協助其他教會的宗教話劇。


那時,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戲劇已漸漸得到外界認同,港台《鏗鏘集》亦邀請我的學生拍攝一集,把黃翠如、黎玉清和李卓杰參與戲劇的經驗拍攝下來,我當然樂意協助。該集名為《青春萬歲》,那集給予了戲劇教育很高的評價。


戲劇學會導師團

負責指導校內戲劇藝術範疇的,便只有我一人。在香港學校戲劇節中,我要同時兼顧三個語言組別的台前幕後工作,很是吃力。事實上,當年我對戲劇認知不足,加上我正在香港大學修讀教育碩士,畢業論文毫無寸進,焦急萬分。但身邊仍有很多好同事幫忙,他們不專研戲劇,但常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援和意見。


科技及設計科主任關偉強老師,是我校戲劇活動的重要支柱。我校很多佈景和道具,都是由他設計和製作的。在《我歌華夏情濃》一劇,我說佈景要四枝高十二呎直徑二呎的圓柱,上下有柱木。他二話不說,鬼斧神工,冒著被太座責罵的危險,為我們完成。雖然不是每一件道具都如此刁鑽,但對很多學校來說也不簡單,例如設置一個三呎高四呎寬的平台連梯級,可供接駁不同面積的平台,讓多個演員在上面行走;裝了轆可推動的八呎高四呎寬的木架等,各類佈景都能像砌積木般,在不同演出的場景中組裝,大大節省了各次演出的預算。這樣的同儕兼好友,說來也羨煞旁人。

教師團隊的支持


經濟科主任陳訓基老師,我總會請他在正式演出前,作「生普眼」劇評人。記得他在《我們買口紅去》,建議加入同樣父母離異的孩子作對比。編劇便按此方向,加強描寫兩個同樣遭受父母離異的孩子的態度,一人積極面對,一人消極放任,形成更強烈的對比,效果很好。多年後,我拜讀英國著名導演 Peter Brook的文章,原來他也用此「生普眼」劇評人的法門。


資深英文科陳蟬珠老師,協助專責指導學生英文。學生把劇本翻譯後,她總是於兩天內校對回來。我問她:「你這麼快便交回來,你怕不怕校對不好,人家笑話你?」這位在英國已住了九年的英文老師,總是笑著回答:「我對自己的英文很有信心。少錯是有的,錯了便改。你不妨到英國和英國人對話,便知他們甚麼錯都有,串字錯、文法錯、讀音錯……錯,沒有甚麼大不了,改了便可以。」


除上述三位外,當年學校還有很多支持戲劇教育的老師,沒有這些老師的支持,學校的戲劇教育實在沒有那麼多姿多采。最重要的當然是何權輝校長,他在人力和財力上,都撥出很可觀的資源,由我們每年都有兩次的戲劇培訓營,可見一斑。令人難忘的還有潘永邦副校長,他名義上沒有擔任任何角色,但總在我們左右支援。宗教主任兼資深中文科溫紹武老師,在國學上支援著我們,還有為我們製作各類音效的馮耀宗老師。好些老師是我們初賽中的重要座上客,腦中閃過的還有梁燕媚老師、鄧佩芬老師等,他們的回饋對我們在決賽中起了關鍵作用。


劇富宗教導向

自進入大學後,受到大學同學的影響,我對宗教產生了興趣。任職教師初期,便修讀崇基神學組的文憑課程,之後在前輩成偉邦老師的介紹下,我修讀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教文憑。越修讀便越渴望得知更全面的知識,在何權輝校長的鼓勵下,我在1991-95年間修讀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課程,那是天主教羅馬傳信大學的宗教學士課程,作為一個基督教徒修讀天主教的課程,乃因為其時基督教甚少為平信徒開設具規模的課程,而我教會主任劉麗詩牧師亦推薦我修讀。


對宗教反思的熱愛,使我在帶領學生創作戲劇時,把很多宗教元素引入戲劇中,讓學生藉戲劇創作進行信仰反思。宗教是關乎人生的,是戲劇創作很好的素材。其時,我恰巧是學校宗教處副主任,同時是聖經科主任,與我一起推動學校宗教工作的,當然要數宗教主任溫紹武老師和同是副主任的陳訓基老師,我們三人經常走在一起商討推動學校宗教教育的大計。其時學校演出的宗教劇,有原創的,有改編自基督教小說,有改編自街知巷聞的電視劇。


參與香港教師戲劇會的演出

《難兄難弟報佳音》為其時最受校內師生歡迎的宗教劇,是改編自電視劇《難兄難弟》的音樂劇,描述一名游手好閒的青年李奇,如何誤打誤撞入了教會,認織了寶珠,最終被寶珠感化,加入教會。在宗教處和戲劇學會的策動下,我們於聖誕假前一次午膳時間演出,地點是排球場。其時,全校擠滿了師生,反應異常熱烈。此劇其後交予循道衛理佈道團演出,在香港、國內、新加坡、加拿大等城巿演出,所到之處,深受各階層觀眾歡迎,總計演出逾百場。


另一宗教劇是《我歌華夏情濃》,也是音樂劇,改編自《仙樂飄飄處處聞》。故事以中國五四運動為背景,其時中國軍閥割據,又受日本人欺壓,可謂內憂外患。故事講述一位本土女宣教士,由倫敦回到中國,在傳揚基督教同時,亦參與反段祺瑞出賣中國土地以換取武器的鬥爭。按我的認知,基督教提倡仁愛、平等、公義,其價值觀無可避免地對政權作出批判,自耶穌以降,基督徒都自覺要監督著政權是否合乎信仰的準繩。倘政權超逾了信仰的準繩,信徒便要發聲,甚或進行非暴力的抗爭,其目的乃要政權回到信仰的準繩中。溫老師為該劇撰寫了對聯,由我校的書法家兼工友卿姐大筆一揮,至今記憶尤深。其後,我們師生把劇作改為兩小時的長劇,讓全港的教師和學生,在香港教師戲劇會周年公演中演出。


總結

1989-99這一學年是我校戲劇第三波發展的重要一站,在此之前,我校已有兩波的發展。在第三波的發展中,老師和學生對戲劇藝術的認知深入了,大部份學生不會把「好的戲」和「好笑的戲」混為一談,師生都明白戲劇教育有更大的可塑性。《我歌華夏情濃》可以讓我們認識歷史,反思信仰;《Karen’s Doubt》可讓我們解構我們的價值觀,如反思文化及各層面中有否充斥著很多男女不平等的現實,反思我們如何看待兩性平等;《我們買口紅去》可讓我們認識社會問題,如家庭問題、婚姻問題、單親問題等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