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五旬節林漢光中學的日子 – 首奪香港學校戲劇節香港中學組冠軍
錢德順博士/五旬節林漢光中學戲劇教師
1997-98年度,我帶着學生創作了三齣劇,廣東話劇為《他方的時鐘》,英語劇為《That’s why you go away》,普通話劇為《小清再見》。我也不知從何來的精力,在同一時間指導三組戲,三個不同的劇本,三批不同的學生。這一年,我們憑着三齣劇,首次奪得香港學校戲劇節香港中學組冠軍,獲頒教育署署長盃。
他方的時鐘
此劇構思的概念來自我的教會 —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。那年,我是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的主席,知道教會不同堂會內有很多年青信徒很有戲劇天份,便搞了一個匯演,讓不同堂會的年青信徒走在一起,以戲劇交流對信仰的看法。
其中的一個劇,給我的印象極之深刻。劇中講到一位叫「傻錶」的人,他的錶永遠與其他人的錶不一致,令他無所適從。他明明提早回到辦公室,上司卻說他遲到;他約了女友在餐廳見面遲到了,正當怕得要死衝入餐廳時,侍應卻說仍未夠鐘。不同人對時間的不同標準,令男主角傻錶感到沮喪。他被女友責備,被上司欺凌……儘管他盡責、樂於幫助同事,卻不獲分發年終花紅和雙糧。他盡力滿足身邊人的不同標準,但始終不能叫身邊的人滿意。在一個平安夜,天使啟發了傻錶,原來人世間的標準都是虛惘的,人人望着自己的錶,以自己的錶為唯一標準,誰大、誰惡、誰正確。世情既然如此,傻錶如何自處呢?天使告訴他,天地間是有真正的時鐘,但不在人世間,而在上帝手中。人不要看自己的時鐘,而要看上帝的時鐘。
此劇帶給我很多思考。二十世紀,被認為是一個荒謬的年代,也是一個沒有標準的時代。在嘲笑傳統標準的同時,人卻未能建立起一套切合現代的標準。個人主義泛濫,自己就是自己的標準。或許太多、太多不同的標準,多得令人覺得已沒有了標準。人變得迷惘,變得無所適從。惡人將自身的標準強加於別人身上,造成連場悲劇。獨裁、戰爭、暴力……何日方止呢?人何時才肯放下自己獨有的標準呢?
這是一個宗教劇,個人當時戲劇理論根柢不深,未能把它修飾得更好。現在回頭察看,類比太直接,畫公仔畫出腸,削弱了美感。其實,全劇終結時,令傻錶無所適從,效果會更好,讓觀眾開心笑一場吧,全然是一齣荒誕喜劇,效果更美。笑聲過後,觀眾自有智慧去發挖劇中的意義。
源於收音機的故事
一次聽收音機,主持人講了一個故事,述說一社工悉心照顧一個盲孩,唯身患惡疾,死前把眼角膜捐給盲孩。盲孩重見光明後,要向社工道謝,才知社工已辭世。聽後甚為感動,遂把故事記下,與學生一起編成戲劇演出。我們以此故事編了兩劇,一為英文劇《That’s why you go away》,一為普通話劇《小清再見》。
為配合參演的學生,我們把英文劇《That’s why you go away》編為愛情劇。劇中女主角Christine,因眼角膜遭感染而瞎了,她等待著一個眼角膜捐贈者。在黑暗的歲月中,她遇上了Vincent。Vincent 是一個音樂唱作人,其音樂早為Christine所心愛。Vincent了解Christine的痛苦,因為他也曾受過癌病的折磨,尤幸已戰勝了病魔。他倆墮入愛河。但一天,Vincent要跟Christine話別,Vincent說要到英國深造,實則癌病復發。死前,Vincent把眼角膜捐了給Christine。恨透Vincent的Christine,喜遇眼角膜捐贈者,復明後,接到一信,竟是Vincent的遺書。Vincent祝福Christine,並叮囑她要努力活下去。
同樣地也是為配合參演的學生,我們把普通話劇《小清再見》編為正劇。故事女主角小清,因細菌感染,暫時失去視力,等候別人捐贈眼角膜。社工李敏,悉心輔導心灰意冷的小清。李敏曾患癌症,痊癒後,又再復發。死前,李敏把眼角膜捐贈予小清。小清重見光明後,要向李敏道謝,才知李敏已辭世。
我們藉此兩劇,探討愛和被愛。愛與被愛,是人心底深處的渴求。但,能道出愛的真諦的人,世間又有幾人呢?愛是友誼?是欣賞?是禮物?是浪漫?⋯⋯聖經為愛作過這樣的詮釋:「愛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,愛是不嫉妒,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作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,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愛是永不止息。」
優秀的學生
這年,三組的主要演員都沒有太多演出經驗,以中四為主,中六的只有一位,但全都有很高的表演天份。
粵語組的學生較活潑,演主角傻錶的是中四學生朱栢康,聲音很悅耳,在校內數次演出都很了得,後來入讀演藝學院,至今已是出色的專業演員和歌手;女主角是中四的王詩麗,對戲劇很認真,極具組織才能,中六時擔任了戲劇學會的主席,帶領近百人的戲劇學會蟬聯香港學校戲劇節中學組冠軍,至今已是專業戲劇教育工作者;劇中還有一位極具演戲細胞的王君傑,很多老師都很喜歡他,後來也入讀了演藝學院,如今是出色的專業演員和司儀。
粵語組有此三人,使得全劇很高的水平。記得他們三人走在一起時,便玩過不亦樂乎。其實這是優勢,戲本來就是Play,好的演員必須有Playful Mind,可惜我當年對戲劇認知仍淺,不懂疏導,還指責學生不認真排練。時至今天,才覺得遇上這類有天份的學生,實能如虎添翼。
英語組的女主角,是擔任Head Girl的中四級的方詠恩,她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,成績優異,排練時很認真。Head Girl當然品學兼優,對校園生活投入,她參演戲劇節,真叫我開心。男主角是中四級的鄺永祥,成績平平,在老師心目中並不起眼。自他答應參演戲劇節後,我便開始留意他。他很用心練習,努力練習英語,其後英語水平大大提升,更是戲劇學會的重要成員呢。鄺永祥這類學生,開拓了我對戲劇教育功能的認識,一些看似平平的學生,其實可能極具潛質,他在參演了戲劇後,在各方面都能自我提升,尤其對於自信心和口語訓練方面。
普通話組的女主角是中二的何鶴和中四的李敏。何鶴在中一時已參演了粵語組戲劇節,她是雲南人,名字和為人都很cutie,深得眾老師的喜愛。由於何鶴普通話了得,中二時便邀請她加入了普通話組,她一口便答應。另一女主角李敏,是當年的Head Girl,是個品學兼優及很大體的女生。她是經普通話科主任符玲群老師介紹參演戲劇節的。符老師介紹了很多普通話演員給戲劇學會,全都是聲演能力極高的學生。這個李敏,聲線美極了,單聽她唸台詞,便很能被觸動了。
當時的戲劇學會,有很多群眾演員及幕後英雄,全都很認真的。幕後英雄多是中六的學生,都能照顧學弟學妹。排練小休時,常圍在一起,有說有笑有吃。吃當然重要,因為排練的日子,很多時都已很晚,晚上八九時仍在校園,稀鬆平常,由我請客,買了各類小吃回校開餐,吃後又再排練。
象徵性佈景
要談談這三齣劇的佈景。我把36呎見方的物理實驗室改為黑盒劇場,表演空間所限,我要在佈景上花心思。粵語劇《他方的時鐘》,我設計了一個多變的佈景,用於不同場景,可作餐桌、可作小販檔攤等,又造了一盞街燈。
英語劇《That’s why you go away》和普通話劇《小清再見》,兩劇其實相同情節,只是一為愛情劇,一為友情劇,舞台空間運用相同。我放棄了寫實設計,改以象徵景物定義場景。那年看了香港話劇團的一齣劇,佈景全用木箱堆砌,以為很好。回校照版煮碗,請工友為我造了十來廿個木箱,全劇十三景,由演員自行搬箱轉景便可,既有美感,又可叫全劇推進順暢。
結語
我至今仍很懷念戲劇學會每一屆的學生,想起當年日與夜的排練,真是享受。師生堆在一起,有說有笑,談苦說樂,教戲劇,也教他們讀書做人。誰說教書沉悶?誰說教書是日復日如是?每年的課程雖是大同小異,學生卻年年不同,情誼也是永遠的。
具質素的課外活動,在校園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,它本身便能讓學生學到很多課外知識,培育學生共通能力和多元智能。更能讓學生獲益的是:它讓學生的學習生活不至單調乏味,建立師生深厚的情誼,促進不同級別學生的交流,為校園生活添上無限姿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