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錢德順 (2003) 七重天-觀後感

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錢德順

會訊第27期 (2003年11月)


總的來說

整齣劇極具音樂感,令觀眾看得很舒服;但佈景設計欠缺了點兒層次 ─ 這麼空曠的一個大劇院,只有一個主平面,似乎空了點,演員的身體也當然補不了多少!


兩側的音效隊伍搶了不少舞台焦點,好壞參半:好的是有點現場感和新鮮感;壞的是間或與演出場地不協調。


歌唱得好極了,具專業水準。現場的音響效果極佳。演員形體發放的能量略嫌不足,照顧不了樓上的觀眾。


真的,正如一位朋友說,此戲太貪心了,似乎想將整個中國近代史搬上舞台,難免有點吃力不討好。


如何理解?

「七重天」雖有很多言語,但亦有論者認為此劇的推進主要依靠言語,有說出來的,也有唱出來的。但依我看來,全劇的推進並不主要倚賴言語。


此類不以言語來推進劇情的劇種,我們當教師的,就是不敢帶學生去欣賞。「這段戲是甚麼意思?」「那演員的動作有何意義?」「藝術為何那麼深奧?」學生總會找著教師來問這問那。倘答他們:「你看到甚麼便是甚麼嘛!」又或答他們:「藝術是用心靈感受而非頭腦來理解……」云云,他們必不以為然。


演出後,問了一些「戲劇人」,可能是由於正值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訪港,他們便引用了楊利偉漫遊太空時的第一句話:「我的感覺很好。」再追問他們看了些甚麼時,他們便補充道:「可能今晚有點累,不太明白!」


真的要擺脫言語嗎?

過去,戲劇擺脫言語的潮流此起彼落,但主流的戲劇,仍以言語為主導。何解? 蓋表演藝術,正是表演者以其作品來感染觀眾。好的表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,激發觀眾的想像、孕育觀眾的情感、重整觀眾的信念、滋潤觀眾的心靈。舞台上最具感染力的,不是音樂、不是燈光、不是形體動作,而是言語。

 

言語,是人類賴以思考和溝通的主要工具,由於習以為常,我們可能忽略了它的無窮力量。記得一次帶學生到訪失聰學校,他們驚訝地發現當中很多學童都是智障的。聽覺出現問題,學習言語便存在障礙;沒有言語便不能思考,最終成了智障學童。那次走訪,學生們上了寶貴的一課,他們明白言語不單能夠協助溝通,也叫人有智慧,把人和動物分別出來。從基督宗教的觀點看來,言語就具備使人「聖化」的功能。


話劇還是戲劇?

一些人提倡以「戲劇」一詞來代替「話劇」,但作為教師的我,卻喜愛保留「話劇」一詞,因「話劇」方能讓學生看懂,具有教育學生的功能。


讓我們重新重視「話」的神秘力量吧!「話劇」,以話為主體的藝術,未來將仍是劇壇的主流。

bottom of page